孩子胆小、怕事,多半与父母这四个行为有关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
很多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勇敢大方,看到他胆小、恐惧就十分来气:
带他出去玩水,在池边迟迟不敢下去,哄他凶他都不行;
遇见陌生人就躲在家里人身后,让他打声招呼比登天还难;
孩子晚上睡觉一定要妈妈哄,关灯就说怕怪兽;
......
父母常常感到疑惑,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胆子大,而我们家孩子这么胆小呢?这是性格使然吗?
其实,大部分的孩子成长中都会经历恐惧、害怕这样的心理现象,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·弗雷伯格曾说:
“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。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,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。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,而且,也无须避免。”
出现这种心理,不仅是本能反应,也受父母的影响。
有位妈妈小时候被狗咬伤过,童年阴影使她一直以来都特别怕狗。每次带着孩子出去玩,看见狗就紧张地绕开,有时候孩子趁他不注意上去摸两下,她就会吓到不行,把他拽过来,大声吼道:
“狗很凶,会咬人的!”
最近她发现5岁的儿子也开始怕狗了,见到狗也哇哇大叫。
妈妈的恐惧直接造成了孩子对狗的恐惧,无意识地给孩子埋下了恐惧狗狗的种子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实验,1920 年,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者约翰 · 华生,将一名 9 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,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体旁边,小艾尔伯特并不害怕,反而脸上充满了笑容。
然后,当小艾尔伯特触摸动物时,华生就突然敲击铁棒,制造巨大的声响,让他感到恐惧。
经过长时间的刺激,小艾尔伯特对动物产生了恐惧。他害怕兔子、狗等带毛的动物,甚至看到毛巾都会躲避,低声抽泣,然后放声大哭。
这个实验在历史上被人诟病,因为非常不人道,但我们也可以发现,孩子的恐惧不是天生的,而是受到后天的影响。
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害怕起什么东西,可能是受到环境的刺激,比如电视节目或者大人平时对这个东西反应过度等。
焦虑、害怕、恐惧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,父母对一些事物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。
有的孩子感到害怕,是被父母有意无意吓出来的。
有网友曾经总结了“童年四大阴影”:
拿针管扎孩子的医生、收废品顺便拐孩子的老人、藏在黑暗角落里吃孩子的妖怪、专抓不听话孩子的警察叔叔。
这样的吓唬在我们身边还很常见,有的大人为了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,会用一些事或人来吓唬孩子,比如:
“不听话被大灰狼吃掉。”
“不好好吃饭的小孩是会被乞丐背走的!”
“撒谎的孩子鼻子是会长长的。”
大人们的随口一句恐吓,孩子深深记在了心里,扎根心底的恐惧,让他们越来越胆小。
我有个学生,小时候觉得打针很疼,一说要打针就哭,他爸妈发现了这点,就好像抓着了孩子的把柄,只要他不听话就对他说:
“你不听话是吧,一会就带你去医生那里,让他治你!”
然后他就害怕得大哭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他看见白大褂还是会紧张发抖,前段时间公司组织了体检,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焦虑得睡不着。
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成功吓唬到孩子而沾沾自喜,这只能说明孩子真的害怕了,你无法知道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阴影。
父母的过度担心,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胆小、退缩。
比如:
“别玩泥,脏死了,小心有虫子!”
“你这样太危险了,妈妈抱着你玩!”
“你别碰,我帮你倒,一会再烫到了!”
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受伤或弄脏衣服,孩子的每个动作在他们眼里都暗藏危险,会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,严肃大声地制止孩子。
孩子在呵斥声中停下来,不是因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,而是害怕妈妈的吼声,这种声音阻碍了孩子的探索,让他们变得束手束脚,胆小懦弱,觉得就像妈妈说得那样,身边的一切都是有危险的,增加了主观的恐惧。
如文章开头所言,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对事物、环境、交往的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但是父母的负面评价和标签,往往就把孩子这一行为强化了。
当孩子出现胆小、退缩、恐惧的情况,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,不要用没出息、没用来批评孩子。要相信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,不是孩子本意,他也很害怕,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信心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。
《家有儿女》有一集中,刘星看了恐怖片,不敢上厕所,不敢接电话,一家人为了克服刘星的心理障碍,想了很多办法,最后是爸爸夏东海装作对刘星的恐惧不当一回事儿,用信任和鼓励,让刘星走出了恐惧。
没有生下来就胆小、脆弱的孩子,只有处理不好问题的大人,只要用耐心和陪伴帮助孩子面对这些问题,过不了多久,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孩子成长路上诸多问题,方法千万种,但有一点不会变,那就是爱,充满爱意的引导,永远是教育的根本。
—END—
来源 | 钱志亮工作室
编辑 | 可以 审核 | 卓雅